花記好米
  • 秧田的美與現實
  • 生活的樣子
  • 秧田的美與現實
  • 生活的樣子

        秧田的美與現實

寧靜中的變化

3/13/2016

0 評論

 
泰源幽谷的田地裡,秧田在寧靜中逐漸有了變化,
母親1/12日下秧,2/8日已青綠紮根,3/12日已開支散葉,
山泉水只能供給2分地的水田,好珍貴的ㄧ片秧田。
母親說此次種植的是梗米33號,品種佳米粒飽滿,再加上
苦茶蘗改善土質與驅蟲,無需任何化肥,今年可以吃到健康
好吃的有機米了。
3/12的秧田。 2/8日的秧田。
0 評論

紫色的聯想

3/13/2016

0 評論

 
  • 對我而言 薰衣草=紫色=紫米=花青素=美麗
  • ⋯⋯⋯宗教界⋯⋯
  • 自古以來紫色就是宗教的顏色。
  • 在基督教中,紫色代表至高無上和來自聖靈的力量。
  • 猶太教大祭司的服裝或窗簾、聖器,常常使用紫色。
  • 天主教稱紫色為主教色。主教穿紫色;樞機穿朱紅色。
  • 待降節(等待耶穌的誕生)的主要顏色是紫色。
  • 紫色代表神聖、尊貴、慈愛,在高禮儀教會(如天主教、聖公會),會換上紫色的桌巾和紫色蠟燭。
  • (https://zh.m.wikipedia.org)
图片
0 評論

編織

3/10/2016

0 評論

 
學生的家政課,
家政課老師總是絞盡腦汁設計課程。
這次是圍巾編織,學生只要準備個紙盒,
紙盒的四周剪成大小一致的齒狀,
再準備兩捆毛線就可以開始編織了。
這些紅的、綠的、灰的、白的全是男生作品,
三年級學生有會考壓力,但他們
會在下課或午休努力的編、偷偷的編,
問他們編給誰的?這麼賣命!
他們只會傻傻的笑......
有時問他們寫複習講義了沒,
怎麼有此閒情編圍巾,
他們會心虛的說我們這是紓發壓力啦!
年輕學子正值花樣年華,
有許多夢正在起飛、好動、好玩、滿懷熱情與好奇心......
可他們竟可以定下心思靜靜的編織,他們的心底編織著什麼呢⋯⋯
不過看到一群小男生編織的畫面挺療癒的,
讓我的思緒飛馳到那二甲八的農地,
今年八月我可要種下好吃的紫米and香米......
我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揚,且會心一笑。
0 評論

巧思---引發童年回憶

3/8/2016

0 評論

 
同學美玲很有巧思,
用綿麻線織成ipad的袋子,滾織回紋針做成釦子;
再織個杯套既優雅又實用。
這樣的工品讓我思念及我的外祖母,她自己種苧麻、砍苧麻、剝苧麻皮、泡開膠質去雜質、曬乾麻紗、搓成麻線成捆,然後編織成各式各樣實用的背袋,我經常背在身上因為它輕巧方便。
而今看到美玲做的綿織袋彷彿回到童年,看見自己背著苧麻背袋奔馳於山林野的中。
0 評論

阿富汗泥板裡儲存著---葡萄

3/7/2016

0 評論

 
這張照片是知名學者謝哲青fb中《閱讀青旅行》分享他
到阿富汗時發現的景像,
他說阿富汗的路邊攤都會販售這個商品,
裡頭是放的是葡萄,我覺得很新奇也讓我大開眼界,
深感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是如此的強大,也很有智慧......

感到人類應保有正直、善良的胸襟面對人類的生存環境,
因為沒有以上兩點人類的智慧會足以催毀自己。


图片
0 評論

轉角也能發現美

3/6/2016

0 評論

 
法國雕塑家羅丹說:
「世上並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。」
早晨窗外的鳥鳴、一條寧靜的大道、一整片一整片嫩綠的央田、
一座一座靜默的山林、早晨的一份早餐、一路道早的人們、趕路的上班族、騎車的學生、慢跑的人們......
美的事物無所有不在,一早以欣賞的角度看待你身邊的人、事、物,讓一天從發現「美」的事物開始,即使是人生的轉角也能發現美好。
图片
0 評論
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籽

3/5/2016

0 評論

 
這雖是誇張的說詞,但與事實不遠了。
當一粒米粟播下後,長成一棵稻株,一棵稻株大約可長出
14~22穗,每一穗大約70~140粒稻穀,合計姑算每株可
結稻穀1000粒以上。如過以每一碗4000粒換算,一粒稻穀
長出來的穀粒相當於1/3-1/2碗飯,
所以一粒小小稻穀產值是1000倍以上。
想一想人的價值也是如此,當你發揮所長或播出善念時,
其效益豈只千倍而已。
图片
0 評論

ㄧ碗飯到底有多少粒米?

3/3/2016

0 評論

 
一碗飯約有4000粒米,重約75公克。
據統計台灣每人每一年平均吃掉45公斤的米,
換算後大約是600碗飯,約240多萬粒的米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唐朝詩人李紳的詩句:
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
四海無閒田,農夫猶餓死。

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
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(憫農詩)

雖然談的是當時農民的苦境,
也有當思考一粥一飯的來處不易的辛苦,
因此當我們吃著盤中的食物時,
應該飲水思源並珍惜之。


資料來源:《稻米達人大挑戰》.行政院農業委員農糧署.遠足文化公司 合作出版。第一版 ,民國101.12

0 評論

亦師亦友

3/1/2016

0 評論

 
在花蓮光復不期而遇了人生命中的貴人,
林生安牧師與師母。
他們是我大學時代在台北的親人,
無論打工、上教堂、主日學、青年會、假日晚餐......
都與他們一家人繫在一塊,甚至妹妹去台北工作也都
受到他們的照顧;而今一直讓我感念的是
牧師夫婦在父親病逝於台北林口時,給予我們最大支持。
離開台北三十年間,
碰面的機會並不多但每次相遇他們總把我當久別相逢的家人看待......
此次又喝了師母泡的咖啡,
聊了許多牧師兩名女兒從事教會工作的故事,
很感動、也滿懷祝福。
原來在宗教的國度裡充滿了福報。

图片
0 評論

窗外的風景

2/27/2016

0 評論

 
對上課中的孩子而言窗外是特別吸引人,
也許是一隻鳥飛過、一個人走過、或遠處的宣傳車......
此刻可以正大光明的把眼神飄向窗外,
在短暫的騷動中獲取片刻的的愉快。
最近學校進行停車位的施工,
工地全被圍起來了,是無法看到施工的情形。
今天在樓梯的窗口偶然瞥見施工的狀況,
正在鋪設地磚,看見工程師與工程人員
專注的討論鋪設的細節,
雖然是短短的一分中,
卻能感受到專業的強大。
教學歷程中常與學生分享職業無貴賤,
只有專業與不專業的區分,
而知識是壯大專業的基石,
此時窗外的景像是最好的例證了。


0 評論
<<上一步
轉送>>

    ​格主:   阿媚​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  時間:

    十二月 2017
    十一月 2017
    六月 2017
    二月 2017
    十一月 2016
    八月 2016
    三月 2016
    二月 2016
    一月 2016
    十二月 2015

    分類:

    全部

    RSS 訂閱

Click to set custom HTML
 
​

Contact Us